Linux挂载远程目录
在本地挂载远程主机目录需要用到的工具是sshfs,所以我们需要安装这个工具。
下城网站建设公司成都创新互联,下城网站设计制作,有大型网站制作公司丰富经验。已为下城上千家提供企业网站建设服务。企业网站搭建\成都外贸网站建设要多少钱,请找那个售后服务好的下城做网站的公司定做!
安装
apt-get install sshfs
安装完成以后,我们只需要一个简单的命令即可挂载远程目录。
sshfs 用户名@主机名:目录 需要挂载的本机目录 [options]
挂载
我们直接使用以下命令来挂载xxx.com主机上的/data文件夹,挂载到本地/tmp/data
sshfs root@xxx.com:/data /tmp/data/
我们可能会遇到以下的错误
fuse: mountpoint is not empty
fuse: if you are sure this is safe, use the 'nonempty' mount option
产生问题原因以及解决方案:
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因为如果挂载目录下的文件名和挂载后的产生的文件名如果相同的话,系统会产生困扰,所以最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当然如果你确定安全的话就在挂载时加上nonempty命令就可以解决了
修正命令
sshfs root@xxx.com:/data /tmp/data/ -o nonempty
完美挂载。
卸载
卸载会用到umount
umount 本地挂载目录
例如上述我们将远程目录挂载到本地的/tmp/data,所以我们的卸载命令是这样的
umount /tmp/data
Linux之NTFS、FAT32、exFAT 各种格式硬盘挂载整理
由于业务需要频繁处理大量视频(几十GB),通过公司内网传输太慢,于是就每次处理视频时需要在服务器挂载硬盘或U盘。业务人员给的硬盘或U盘格式有时不一样,目前遇到的格式:NTFS、FAT32、exFAT,这几种格式大家在Windows上基本很常见,于是总结了这些格式的硬盘如何有效挂载到Linux服务器,分享出来供大家参考
第一步:安装驱动 ntfs-3g
第二步:查看硬盘信息(硬盘已通过USB插入服务器)
会在最后列出该硬盘的信息,一般是sdb,默认只有1个分区,下面挂载时用的是 sdb1
但有的硬盘里面也有2个分区的,如下所示:
如果是这种情况,下面挂载时就需要用到 sdb2
第三步:挂载硬盘
第四步:解除挂载
硬盘挂载基本就以上这四步,下面主要列出其他格式硬盘挂载的重点步骤
不需要驱动,可以直接挂载
下面的挂载命令 支持 中文、挂载后不同用户可读写权限 ,具体参数含义可自行百度查询
第三步:挂载硬盘
第一步:安装驱动 fuse-exfat 、 exfat-utils
第三步:挂载硬盘
以上是自己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分享出来供大家参考学习,欢迎关注DataShare,不定期分享干货
Linux挂载命令
在linux当中所有的存储设备如u盘、光盘、硬盘等,都必须挂载之后才能正常使用。
其实挂载可以理解为windows当中的分配盘符,只不过windows当中是以英文字母ABCD等作为盘符,而linux是拿系统目录作为盘符,当然linux当中也不叫盘符,而是称为挂载点,而把为分区或者光盘等存储设备分配一个挂载点的过程称为挂载。
在安装linux系统时设立的各个分区,如根分区、/boot分区等都是自动挂载的,也就是说不需要我们人为操作,开机就会自动挂载。但是光盘、u盘等存储设备如果需要使用,就必须人为的进行挂载。其实我们在windows下插入U盘也是需要挂载(分配盘符)的,只不过windows下分配盘符是自动的。
mount #查询系统中已经挂载的设备
mount -a #依据配置文件/etc/fstab的内容,进行自动挂载
了解即可,不熟悉建议不要随意修改,使用默认值。
演示 exec 选项的作用,重新挂载 /home 分区,并设置不允许执行可执行文件
使用完光盘等存储设备后必须卸载,执行卸载命令时必须保证不在设备挂载的目录下,否则会提示设备正在使用。
umount 设备文件名或挂载点 #卸载命令
umount /mnt/cdrom #卸载光盘
因为u盘在linux中被当成硬盘看待,一般来说插入u盘后它的设备文件名应该是sdb1,但是这个也不是一定的,有可能系统不止一块硬盘,所以最好使用命令查看以下。
注意:linux默认是不支持NTFS文件系统的,vfat(相当于windows下的fat32),如果想要支持可以安装 ntfs -3g 这个软件。挂载U盘了解即可,实际很少使用。
在真实机中插入U盘后,可以在虚拟机 --可移动设备 --选择u盘 --连接
linux 重新挂载命令
linux 重新挂载需要先卸载再重新挂载,如果要一条命令可以通过符号将两个命令组合到一个命令里,例如:
umount -l /mnt/test mount -o ro /dev/hda1 /mnt/test
linux中挂载命令是mount,卸载是umount,在命令行中使用可以将多条命令组合成一条命令并顺序执行,以达到快速执行的目的。
扩展资料
linux挂载命令mount的用法介绍:
1、语法
mount [-fnrsvw] [-t vfstype] [-o options] device dir
2、参数说明:
-V:显示程序版本
-h:显示辅助讯息
-v:显示较讯息,通常和 -f 用来除错。
-a:将 /etc/fstab 中定义的所有档案系统挂上。
-F:这个命令通常和 -a 一起使用,它会为每一个 mount 的动作产生一个行程负责执行。在系统需要挂上大量 NFS 档案系统时可以加快挂上的动作。
-f:通常用在除错的用途。它会使 mount 并不执行实际挂上的动作,而是模拟整个挂上的过程。通常会和 -v 一起使用。
-n:一般而言,mount 在挂上后会在 /etc/mtab 中写入一笔资料。但在系统中没有可写入档案系统存在的情况下可以用这个选项取消这个动作。
linux mount 挂载命令 详解
挂接命令(mount)
首先,介绍一下挂接(mount)命令的使用方法,mount命令参数非常多,这里主要讲一下今天我们要用到的。
命令格式:mount [-t vfstype] [-o options] device dir
1、-t vfstype 指定文件系统的类型,通常不必指定,mount 会自动选择正确的类型。
光盘或光盘镜像:iso9660
DOS fat16文件系统:msdos
Windows 9x fat32文件系统:vfat
Windows NT ntfs文件系统:ntfs
Mount Windows文件网络共享:smbfs
UNIX(LINUX) 文件网络共享:nfs
2、-o options 主要用来描述设备或档案的挂接方式。
loop:用来把一个文件当成硬盘分区挂接上系统
ro:采用只读方式挂接设备
rw:采用读写方式挂接设备
iocharset:指定访问文件系统所用字符集
3、device 要挂接(mount)的设备。
4、dir设备在系统上的挂接点(mount point)。 详情可参考《Linux就该这么学》。
linux下挂载磁盘的命令是什么?
Linux系统在使用光盘、软盘或U盘时,必须先执行挂载(mount)命令。挂载命令会将这些存储介质指定成系统中的某个目录,以后直接访问相应目录即可读写存储介质上的数据。 \x0d\x0a1、挂载光盘,挂载光盘的命令如下:# mount -t is09660 /dev/cdrom /mnt/cdrom \x0d\x0a该命令将光盘挂载到/mnt/cdrom目录,使用“ls /mnt/cdrom”命令即可显示光盘中数据和文件。卸载光盘的命令如下:# umount /mnt/cdrom\x0d\x0a2、挂载软盘,将软盘挂载到/mnt/floppy目录的命令如下:# mount /dev/fd0 /mnt/floppy卸载软盘的命令如下:#umount /mnt/floppy\x0d\x0a3、挂载U盘挂载U盘相对复杂一些。首先使用“fdisk -l”命令查看外挂闪存的设备号,一般为/dev/sda1。然后用“mkdir \x0d\x0a/mnt/usb”命令建立一个挂载U盘用的目录。之后使用如下命令挂载FAT格式的U盘:# mount -t msdos /dev/sda1 /mnt/usb\x0d\x0a使用如下命令挂载FAT32格式的U盘:# mount -t vfat /dev/sda1 /mnt/usb\x0d\x0a4、挂载外挂硬盘分区,挂载外挂硬盘分区(FAT32格式)同样需要先用“fdisk \x0d\x0a-1”查看外挂的硬盘分区设备号,假设为/dev/hda1。建立/mnt/vfat挂载目录后,使用如下命令进行挂载:# mount -t vfat /dev/hda1 /mnt/vfat\x0d\x0a注意,默认情况下Linux只允许root用户执行mount命令。如果想让一般用户也能挂载,并且希望在系统启动时自动挂载光盘或软盘,需要修改/etc/fstab配置文件,加入以下内容: LABEL=/ / ext3 defaults11\x0d\x0a/dev/cdrom/mnt/cdrom iSo9660 auto,owner,kudzu,ro,user 00\x0d\x0a/dev/fdo /mnt/floppy auto auto,owner,kudzu,ro,user 00 其中,“user”表示将mount命令赋予一般用户使用。
分享名称:linux安装挂载命令 Linux系统挂载
文章路径:http://lswzjz.com/article/hgchd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