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肖战粉丝说起,聊聊饭圈文化中的心理学
成都创新互联专业为企业提供天镇网站建设、天镇做网站、天镇网站设计、天镇网站制作等企业网站建设、网页设计与制作、天镇企业网站模板建站服务,10多年天镇做网站经验,不只是建网站,更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整体网络服务。澎湃号·湃客“懂点心理学”专栏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师生撰写,一周双更,内容聚焦时事热点,科普生活知识,涉及亲子教育、家庭关系、职场之道等诸多方面。将心理学应用于日常,让生活更加精彩。
撰文/ 姚 琦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
郝鹤鸣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本科生
运营/ 杨 晓
2019年6月,肖战凭借《陈情令》中魏无羡一角的灵动出演爆红,一跃成为当下娱乐圈的“顶级流量”,新剧找上门,代言接到手软。谁知步入2020年后,本该迎来事业巅峰期的肖战,却是诸事不顺。刚开年经历“227事件”,粉丝举报AO3平台,把同人圈得罪了个遍,这件事的热度刚消退没多久,又闹出粉丝利用自己教师职业之便,为其录制应援视频的事,再次将肖战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如果说,早期的“227事件”只是不同圈子间的利益争斗,那最近的“教师应援事件”已经了激起全民对于理智追星的广泛讨论。
纵观整个娱乐圈,粉丝们为了维护自家偶像做出一些疯狂举动的情况,可谓是屡见不鲜。这些在非粉人士眼中难以理解的行为,在饭圈却早已成为常态。我们不禁好奇,面对与自己的现实生活几乎毫无交集的偶像,粉丝为何会如此狂热?
1 追星追的是“理想自我”
有一个问题常常令路人十分费解:粉丝为偶像付出这么多,又得不到回报,值得吗?追星看似是在追一个与我们现实生活毫无关系的陌生人,但实际上,对粉丝来说,追星是一个将自己的理想自我“投射”到真实偶像身上的过程。“投射”是指个人将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等个性特征,不自觉地反应于外界事物或者他人的一种心理作用。粉丝在偶像身上看到自己向往的特质,通过“追”这个举动,将自身对于这种特质的向往,具象化成了对偶像本人的迷恋。
“追星其实是在追自己,你是在为自己,设计着一个理想生活的人设状态”,撒贝宁的这句话,可谓是说中了不少饭圈女孩的心声。对于“事业粉”来说,偶像是我想成为的人;对于“妈妈粉”来说,偶像是我想保护的人;对于“女友粉”来说,偶像是我想恋爱的人。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偶像遭到舆论抨击时,粉丝会冲在第一线辩解、澄清、甚至化身键盘侠和人互怼。偶像是理想自我的代表,当被质疑时,粉丝会觉得是自己受到了攻击和怀疑。粉丝表面上是在维护偶像,实质上是在捍卫自己。
2 偶像与粉丝间从单向到双向的情感流动
早先,偶像与粉丝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拟社会关系”,这是一种观众与荧幕角色产生的单向人际关系。我们将时间倒退二十年,那时盛行的全民偶像“四大天王”、周杰伦等人与粉丝间的关系,便是典型的“拟社会关系”。因为喜欢他们,我们会看由他们主演的影视剧,听他们发行的唱片,这种情感流动是单向的,粉丝一直在追随偶像的步伐。
但是现如今,粉丝早已不满足于只是欣赏作品,他们需要偶像对自己的付出有所回应。于是,线下的粉丝见面会、握手会等促进偶像与粉丝之间双向情感流动的活动应运而生。这些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双向互动,让新生代偶像变得更像是粉丝们身边的朋友,带给粉丝最真切的陪伴感,大大地拉近了偶像和粉丝间的心理距离,让粉丝与偶像的粘度更高。
3 粉丝群体满足高孤独时代下的归属感
人并非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我们每个人都有对于群体的归属需求。但在当下这个高焦虑高孤独的时代,传统的社会关系已经无法满足我们这种需求,左邻右舍多年未见过一面,同事下了班便很少联系,我们似乎一直是“一个人”在生活。对于归属感的缺乏,让我们开始将目光转向一些非传统群体,粉丝群体恰好是一个“门槛低,归属感高”的极佳选择。
统一的粉丝名称、统一的应援色应援物、打榜做数据、买杂志买代言……对于粉丝来说,虽然大家是来自五湖四海的陌生人,但这些活动给大家打上了统一的标签——“xx的粉丝”。这种标签满足了粉丝对于群体归属感的需要,不断强化着粉丝对于所在群体的认同感。
研究发现,“群体认同感”在影响群体成员参与集体活动的意愿上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大多数人参与集体活动,不仅仅是因为对活动结果有所期待,对集体中其他成员的认同感也是促使人们参与的重要原因。这种群体认同感也让粉丝不自觉地将自己划分进不同的阵营——“内群体”和“外群体”。
“内群体”是指一个人经常参与的,或在其间生活、或在其间工作、或在其间进行其他活动,并且具有情感认同和强烈归属感的群体;“外群体”泛指“内群体”以外的所有社会群体,是人们没有参与也没有归属感的群体。对于粉丝来说,喜欢同一个偶像的群体即可成为一个“内群体”,而喜欢其他明星的人,则归为“外群体”。
个体为了满足自尊感,会倾向于更积极地看待自己所属的“内群体”,而对于“外群体”,人们一般怀有蔑视、挑衅或仇视的心理,即“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敌视”。在微博等社交平台,我们常会看到粉丝群体间发生摩擦,今天争排行榜名次,明天争宣传海报C位,各家粉丝可不会像法官一样客观地评判,他们要做的只是帮自家说话,维护好内群体,再有意无意地“踩”外群体一下,从而满足自己作为群体内成员的的自尊感。
4 粉丝文化为社会带来的利与弊
随着互联网造星热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流量明星进入大众视野,人们对于追星这种行为的评价始终褒贬不一。其实,粉丝文化对社会的发展有利有弊。一方面,为了帮助偶像获得更多的曝光渠道,粉丝的应援活动规模越来越大,一场活动调用各方资源,推动着多种产业的发展。此外,为了提高偶像的知名度,树立正面积极的形象,粉丝会自发式地募捐,以偶像的名义参加公益活动。不可否认,这对社会的发展而言,是一股新兴的积极推动力量。
但另一方面,由于粉丝在集体中的情绪极易被感染放大,同时,网络的匿名性也会削弱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力,粉丝在从众心理下频繁出现的网络骂战造成了严重的网络污染,这给刚刚接触网络、没有明确是非观的青少年带来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这也是一部分人视粉丝群体为“网络毒瘤”的原因所在。
现如今,粉丝文化已然成为社会文化形态的一部分,但粉丝文化在我国的快速发展期只不过短短几年的时间。近几年的爆款选秀节目将“互联网造星”模式正式带入大众视野,人们才开始对“偶像”“流量明星”展开广泛讨论。目前,娱乐公司对偶像群体的打造模式不断完善,粉丝群体的管理与发展也在不断改进和规范,未来的粉丝文化将如何发展,值得我们以积极的心态来期待。
新闻名称:从肖战粉丝说起,聊聊饭圈文化中的心理学
本文来源:http://lswzjz.com/article/cphjde.html